第九百九十六章、站在风口上的男人(2 / 5)

/p>

那是1987年年初,羊城、深甽那边的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收录机,生产过剩,销不出去,都堆积在仓库里,许多厂家为此资金大量积压,生产难以维系。

之所以会造成这个局面,一是因为粗制滥造,85、86年,收录机都很好销,只要有货就不愁卖,这就吸引了不少人投资建厂,当时的很多生意人胆识有,但是专业知识很差,也不懂得生产管理的知识,可以说就是闭眼瞎干,能做出好东西就怪了。

第二,1986年年底,有人打通了一条不错的走私通道,日本、南韩的收录机大把大把地往国内运,一个收录机大好几百,不便宜,很多人宁愿再加点买个进口的,这自然也会冲击收录机市场。

南边收录机积压,东北这边收录机却只有国营厂的几种式样很落后的品种,无人问津,年轻人会特地托人或自己跑到南边买收录机和磁带。

有心计的孙岳峰看到了这一对比强烈的情景,深知这就是他等待的机会,在别人尚不知其妙之际,他首先看见了商机,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做大生意的念头。

他敏锐地意识到,正可借此天赐良机,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孙子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当过兵的孙岳峰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入眼的商机必须牢牢抓住,借此机会占领市场制高点。

孙岳峰当时分析:眼下的情况大概不光我知道,国营商店的那些购销人员也会抓到这一信息,那么就得看谁抢先抓住这个市场空缺。

孙岳峰清楚国营商店有财大气的优势,也有主渠道的优越条件,但它的致命弱点却让其失利,国营商店的购销方式运转太慢,一般要经过二级购销站,过三个环节才能到顾客手里。

这样不光拖延时间,而且一级级的批发零售,价格也一级级在提高。

分析出国营商店的致命弱点,孙岳峰心里就有了对付的招数,他立即南下去了羊城、深甽等地,找那些生产收录机的厂家,直接和他们进行购销谈判。

那些收录机厂的老板、经理们正在为自己的积压产品着急,听说有人愿意大量购销他们的积压产品,无不高兴,直呼下雨遇见送伞人,久旱之日逢甘霖。

他们对孙岳峰提出的以代销、联销等方式为他们推销压积产品,都表示乐意合作,而且是越多越好。

孙岳峰没费多少口舌就把一张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