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人心叵测(2 / 4)

蹭往下掉,卖到三毛一斤都没人要。

这是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事,垦殖集团一直在和农民打交道,也长期扮演着收购商的角色,上过不少当,经验也总结了不少,对农民已经细分到某某村。

比如前面两年苹果热卖,垦殖集团去秦川之地收购苹果,上面装大个的,下面装小的烂的是最基本操作,有狠的在苹果底下垫砖头,往纸箱边层里填充水泥,这些根本瞒不过垦殖集团的眼睛,收购的时候都会重新装箱,把所有苹果过一遍。

这样操作虽然收购价要高一点,工作量呈几何倍的增加,但是可以保证收上来的都是好苹果,且没有缺斤短两。

收购的时候都是以村为单位布置收购点,哪个村的农民手段更狠,一线收购人员是最清楚的,等回来一交流,一套村农民诚信排行榜也就做出来了,再有下次收购会绕着垫底的村走,或者那个乡、那个镇、那个县都会绕着走。

农民永远朴素,见到好处一窝蜂地上,吃了两年甜头,苹果树又是漫山遍野的种,可是如今已经快到收购季,垦殖集团却还没派人过去,在等待,等着苹果堆积如山,等着苹果慢慢腐烂,等着农民秦腔嚎啕,等着苹果树被砍掉当柴火烧。

摔过大跟头,脑子清醒了,接下去就可以好好谈合作,照着诚信榜单,找诚信最好的村子谈包销,然后等着下一个“一窝蜂”轮回,会来,也可能不会来。

秦椒就是如此,垦殖集团和几个村子之间有包销合同,先是在国内消化,然后又慢慢续上几个国外的客户,事情往好的一面在发展,现在又出现烂椒,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什么章程?”

“这批秦椒从哪来的?”

“三成合同,七成合同外的村子收购,这次的新客户是在辣椒栽种季后签的,来不及调整种植计划。”

“阿婶,我们一线的收购人员交流学习依然频繁吧?”

“从陕北的苹果、大荔西瓜、黄花菜,一直到东北的蕨菜干,哪样我们没有吃过亏,经验教训一直在总结,我也非常重视内部交流学习,经常还会抽查考试。”

“呵呵,那就不是粗心大意,是有人把我们当**了,阿婶,先重新收购走空运把订单完成,然后我们再好好炮制聪明人。”

“南易,我们已经掌握了秦椒的种植技术,在其他地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