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恰台吉的底线(4 / 5)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075 字 2023-05-08

在《答戚总兵》中,高拱则更明白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说“西虏新附,而东虏尚然内窥,若遂得志,则又以阴启西虏骄心,虽得贡市不足为罕也。必须大加一挫,则不惟此虏寒心,而西虏亦皆知畏,贡市乃可永焉。”

可见,在高拱看来,要想维持俺答封贡形成的有利局面,在于对辽东的用兵,力求大捷,一方面挫其锐气,另一方面对俺答形成有效的威摄力,用以维持和巩固当时俺答新附的良好形势。

高拱深知,进一步整顿军备和加强边防,是维持长久和平和繁荣的支柱,而用兵辽东、力挫“东虏”可以打消俺答的非份之想。

和平容易出现懈怠,而且没有实力的和平是不牢靠的,必然是暂时的。所以,依靠封贡所维持的边境相安是不牢靠的。暂时的和平绝不是玩忽职守、掉以轻心的理由,而应该变成积极进取的阶梯。

因此,他一贯将大力整顿军备和边防,提高军事实力,看做巩固和维持贡市,形成良好局面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时高拱便已经看出,整个俺答封贡的关键环节,是借现有的和平“实心修举”,提高边防实力,奠定长久和平和安全的基石。

对此,高拱说得十分清楚和透彻,他说:“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当是时也彼若寻盟,我仍示羁縻之义;彼若背约,我遂兴问罪之师,伸缩进退,自有余地。虏狂故态,必难再逞,而中国可享无穷之安……若能仰承庙谟,实心修举,使边事日胜一日,是为长治之基。”

这个思路,后来成了大明的一贯执政思路,也就是“西怀东制”。

现在,从恰台吉的分析就能看出,高拱当初的这一思路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

由于内部的改革,大明有了更多的财力物力可以用于大修边政,比如建设水泥堡垒——由于高务实这个垄断资本家不肯低价卖货,水泥的价格迄今都很贵,但大明因为逐渐开始收商税和海关税,愣是坚持大力购入水泥,把重要的边墙、堡垒几乎全部重修了一遍,造成了恰台吉认为不能打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东制”以震慑土默特的效果也同样明显,恰台吉认为不能跟明军再战的第二条,就是因为蓟辽方面。戚继光每次都能打退朵颜诸部的侵扰,李成梁虽然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但却动不动就打到察哈尔、朵颜等部家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