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总百揆(十八)座次(4 / 6)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629 字 9个月前

黄虎——虽然黄虎这个直肠子明显还不知道其中缘故。ωωw.Bǐqυgétν.net

高孟男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不禁一颤:咱们这位大少爷不一般啊……就不知道他是自己有此主见,还是他母亲在他南下之前曾经面授机宜?

高孟男知道,高渊作为“南宁候应袭”主动拉拢黄虎,这免不了会让人担心“外戚干政”——毕竟黄家就是高家的“外戚”嘛。但是,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之前说过,外戚干政往往是造成古代王朝社会混乱及灭亡的重要原因,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个皇帝上台以后,还总是特别相信母亲家的亲戚(比如舅舅或者外公),而不会相信父亲家的亲人(比如叔叔)呢?

说外戚是造成王朝混乱的重要原因,自然并非危言耸听。先秦及上古时期,外戚就已经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周甚至是因为作为外公(或舅舅)的申侯替作为外孙(或外甥)的周平王打抱不平,以至于造成了国家的动乱,后来周平王还不得不迁都。

汉朝时期,无论是造成西汉灭亡的王莽,还是造成东汉大动荡的梁冀,都是外戚的身份。唐朝和宋朝,也有不少外戚发挥过重要作用,比如作为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就极大地影响了初唐时期的政坛。

以至于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避免外戚在**上发挥作用,干脆规定今后皇帝的皇后都必须从民间选拔而来。朱元璋这样做,就是因为民女没有背景,他想堵住可能形成外戚干政的这个漏洞。

那么问题又转回来了,明明舅舅(或者外公)经常让王朝出问题,为什么皇帝还总是选择相信自己的舅舅(或者外公),而不相信自己的叔叔呢?

这要从一个人从皇子到皇帝整个过程说起。当某个皇子还没有成为太子,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舅舅(或者外公)其实就是他除了自己生母之外唯一的绝对支持者。

虽然大家往往都是嫡长子制,嫡长子才可以当太子,才可能继承皇位。但是,由于皇帝的儿子非常多,势力非常复杂,所以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大明朝之前,就算是嫡长子,也不一定被立为太子。就算被立为太子了,也随时都有倒台的可能。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太子之位经常会遭到很大的冲击。有一些是来自于其它皇子的冲击,比如李世民就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威胁;胤褆也对太子胤礽不满,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

甚至,有一些威胁还来自于皇帝本人。比如刘邦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了,但他却一直不满刘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