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立太子(2 / 3)

潜心学业与政务,多年下来已成为京中颇负盛名的才子,闲暇之余写就的诗作,无一不被文坛争相传颂。

坊间甚至有传言,若能得到大殿下一篇诗文手稿,足可在京郊换个县令当当。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不乏杜撰吹捧之嫌,不过王潜英在文坛名声确实极好,他礼贤纳才,创办了「京玉书院」,遵循孔圣人「有教无类」,名头一度盖过了专出栋梁之才的国子监。

书院中虽有不少资质平平之辈,但王潜英创办书院之初就是为了让穷苦读书人能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而且京玉书院这些年也确实出了几位惊世之才,当中一位甚至超越一众国子监学生,夺得了当年新科头魁。

国子监学生脸上挂不挂得住暂且不知,反正现在京玉书院的学生倒是颇有几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傲意。

但凡从书院出来的学生,无论学识高低,皆以「皇子门生」自居,这并非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实打实敬重那位身居高位还能心系贫寒书生的大殿下。

如今这「皇子门生」的称呼,估计很快有要改为「太子门生」了,因为宫内有人透露出消息,说当今圣上有意立大皇子为太子。

……

此事一出,许多文人比皇子还要高兴。

王朝两位皇子一文一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文武不和自古一向有之,文人喊武人叫做莽夫,武人称文人为无用秀才,这点在朝堂上尤为明显。

百官对立太子一事的关注远比外界来得深,武官们在朝堂被压了几十年,虽然随着严家入主兵部以及万帝有意调和这种压力减轻了不少,可向来尊崇「能动手绝不多逼逼」的武夫依旧不是专修嘴皮功夫的文官对手。

有时候人家给下了套,他们想都不想就一脚踩了上去,许是嫌自己死得不彻底,还得多挣扎几下让绳子勒得更紧紧,坐在龙椅上的万帝就是想救都没法救,武官们被逼得面红耳赤却又不好动手,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陛下现在有意要立代表文人的大皇子为太子,武官们自然不愿意,二皇子现在也已而立年纪,在疆场杀伐十几年,早就撑起了西北半片天,如此赫赫战功,又岂是久居京城只会吟诗作对附庸风雅的大皇子能比的?

简单商讨过后,几名武官便准备就大太子并非陛下亲生一事,把这事给搅和黄了,因为怕严尚书念及情谊予以阻拦,所以干脆就没告诉对方这茬。

严军年事已高,早就告老请辞了,严撼海子承父位,既是兵部尚书又是皇亲,作为王潜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