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回 强势(3 / 3)

至尊曲 王昭之 1297 字 9个月前

,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

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

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人合一”是华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的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正所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的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wap.bΙQμGètν.net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有人将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医学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叫做“人天观”。

圣人以下皆蝼蚁,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