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 214:五个聪明人(4 / 9)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840 字 9个月前

,不过这种魄力一般是用在有利益的投资上,不管是当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比如捐资教育,建义养堂为帝国分担抚养孤儿弃婴,义务承担一部分的修路铺桥,免费植树造林,捐资净化技术,这些都是长远的利益。但是建立公利疾预卫生体制,一旦在帝国铺开,就是持续往里面砸钱却不会得到收益的大摊子,而且这个摊子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负荷越来越重,如果国家得不到收益往里面填,这就会是一个无底洞,大窟窿。

萧琰觉得世家宰执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她又觉得,沈清猗这个提案中应该是没有写尽说尽,政事堂现在议的议案,是不完整的。以姊姊对计然学的精到,必然会以计然学的思维去思考一个体制的“源泉”——只依靠国家的投入是会枯竭的,而且对帝国财政也是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公利疾预卫生体制的推广,尤其是往县乡下面建,姊姊应该是设计有“收益源泉”的体系。

只是政事堂的提案中为什么没有呢?

是李毓祯将后面的内容掐去了吗?那目的又是什么?引起政事堂争论?观察宰执的反应?还是说,她想敲下去几个宰执?

萧琰将母亲附给她的上疏抄本又细细读了一遍,心想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中央的支出,也有中央和地方的分担,还有民间的共建,看起来是有水源支持的。

若非她对沈清猗的心性和智慧十分了解,知道她的才能远远不止这些,恐怕也会以为这就是完整的体系了。

而其他人包括政事堂的宰执们看到上疏中的内容已经为沈清猗的才华惊愕惊叹了,又如何会有萧琰对沈清猗的了解?

萧琰心里又思量,也或许这个源泉体系是以后才能实施,而前期,必须依靠帝国财政的投入——于是,李毓祯拿它来钓鱼?

不论是不是李毓祯在钓鱼,现在墨平的承诺一旦广为传扬开去,政事堂宰执们就是被架到火上烤了。

墨平说每年捐一百万两银给公利疾预卫生,政事堂的宰执还能说国家财政不能担负?有这一百万贯,就算朝廷不出一文钱,选几个地方试点也够了,何况朝廷不至于每年几百万贯都挤不出来吧?

李翊浵在信中说:“按太医署做出的详细预算,朝廷每年若有五百万贯投入,支持在每个州建立一个公利疾预医馆是可行的,而下面的卫生保健站的建立则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也可由民间医师以上的医者申请注照开办。

“按沈至元上疏中的提议,帝国每个州已经有仁民医馆,两厢结合,公利预治医馆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