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 214:五个聪明人(5 / 9)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840 字 9个月前

查重卫生建构和预防,仁民医馆仍然重治病,如此公利疾预医馆将治病这项抛开,初期建立的投入就不会太大。有些下州的财政难以支持的,也可以就在仁民医馆上加挂一块公利疾预医馆的牌子,这就减省了新建医馆的费用和增加更多人员的费用。

“虽然有这些共办和减省项,但帝国太大,平民人口太多,这个体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先州级,再县级,再乡级;或者反过来,先乡村,再城市,一步步实施,总有全面推行的时候。关键是看,愿不愿意将朝廷和地方的财政花在这上面。”

李翊浵道:“对于反对这个议案的宰执来说,墨太平的承诺是件糟糕的事,这加大了民众对议案实施的期望,同时也点燃了民众的愤怒。”

母亲信中后面的内容引发了萧琰很深的思考。

她说:“贫穷是一种病,而且是世上最可怕的疾病,它能摧毁一切,道德、伦理、秩序;受困于病中的人,当有一线希望时,会不顾一切的伸手抓住它,谁敢阻挠他们,愤怒的火星会点燃,最终成为燎原大火。

“宝树,我们生下来就是锦衣玉食,体会不到什么是贫穷,书上说的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无钱买药的绝望,我们能从文字上理解和同情,却终究只是文字,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

“要想世族出身的皇帝和宰相真正体味百姓之苦,那是很难的。如果发生天灾,朝廷会认真救济,希望少死些人;但没有这些灾害时,皇帝和宰相不会去想怎么让百姓富裕起来,他们最多考虑的是减少对百姓的压迫,让百姓能吃得起饭,然后都安安分分的,不要去想造反。下面的百姓再弱一点,愚一点,做顺民,这样就更好统治了。——在大唐帝国之前,那些史上的清明**时代,都是这样的执政思想。

“太宗皇帝写的《亡朝史鉴》中,总结王朝覆灭之因:一是帝王残暴无道,如夏商二朝;二是横征暴敛,劳役重,百姓不堪其苦,如秦之亡;三是诸侯分国列强并立,中央无力控制,再遭外族入侵便亡,如西周、西晋;四是吏治败坏,国家颓败日复一日,最终身染重疴,民乱四起,如两汉之亡。太宗皇帝说,王朝要想统治长远,就不能犯上述这四条。所以,太宗、仁宗、明宗在位时,都很重视不能苛捐杂税,不能乱征徭役,重视对边镇武将的约束,重视吏治整饬,重视对世家权力的平衡,做到了这些,国家就太平了。——但这些,都是历代王朝统治的模式。

“哪个王朝的初期不是**清明,百姓安居?但到后来呢,至多不过两三百年——夏商那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