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 221:任性,任情(4 / 10)

兰陵风流 君朝西 3937 字 9个月前

回答:不是。

李毓祯是同伴,是同道,但和她自己的道不同。——她们是两种道,李毓祯又如何会在她的“道”中呢?

于是诚意而行,秉着心中的真实去做——不爱,但承负。

即使这条路最让人心受折磨,她也守“正”不移。

两人都做出了顺乎自己心的选择,就必须承受它的后果:李毓祯要承受情深之重和爱而不得之苦;萧琰要承受情义之苦,承受李毓祯情深之重之苦。

她和李毓祯都是在用锋刃磨石——情为刃,心为石,这种磨心之苦,萧琰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至少,她现在没有看到尽头。

李毓祯的每封情书,就是她的攻势,磨心的利剑,纵然重如千钧,萧琰也只能认真的承受。

她的神色郑重,看信如身临战场,沉穆肃然。

但她又是很认真的,一字一句看得认真。

李毓祯根本不用担心她会疏漏。

尽管通过笔尖流淌出的那些深情厚意的语句,会让她心中如塞絮,但她还是看得认真,没有半分轻忽。

这是她对李毓祯的真诚,从未变过。

李毓祯信中说,对她的深深思念,对吴王身死的遗憾怅然,对这个局的恼火愤怒,对她离开长安的不舍得,说真想不顾一切的回来,又自嘲说真这么做了,你一定不会感动,而是横眉怒目了。

萧琰看到这点头,心说:是。你若因情昏头而弃责任不顾,我会鄙视你。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她和李毓祯的相知,最重的就在于这种知心——对方内心的闪光点,恰是自己看重也具备的。

虽然李毓祯的“个别节操”不好,但除去那件事外,李毓祯的为人性格,瑰意琦行,都很得萧琰的赞叹认同,两人的相处撇开李毓祯的言语调戏不谈,很有相知相重的意味。

萧琰泛起愉快的心绪,这冲淡了一些幽愁。

翻过这页,后面就是李毓祯对局势的分析,萧琰越看下去脸色越严肃。

一些事情竟是她不知道的。

比如那声梵唱,竟是梵因圣僧所发。

萧琰当然相信李毓祯所言,细一回想,夫子也没骗她——“至少是度因住持那个级数”,真相就隐在这句话中了,只是她没往“至少”之上去想。

但夫子为什么不明说,要打这个哑谜呢?

还有,昭华说梵因圣僧“出声”既是解她危局,也是与“天下之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