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明代最后一课。(求订阅)(4 / 6)

江宁讲完,一众网友都是不断的品味这两首诗。

有的在诗里品出了另一种人生观。

有的还有一些朦朦胧胧。

对此。

江宁又是说了一个故事:“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理解,那我就说一个简单一点的。六祖慧能接过五祖衣钵之后,他的佛学境界又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次,他看到两个和尚对着幡旗在激烈的争吵。其中一人说,是幡在动,另一人说,不,幡哪会动,是风在动。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于是,他们便问起了慧能。慧能说,即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两人一听慧能的话,一瞬间就此顿悟。”

讲完。

江宁离开了少林寺。

至于江宁在讲完少林寺之后,众人对于慧能的这一番佛学有什么感悟,那就是之后的事情了。

反正这种东西玄之又玄。

但也正是这种玄之又玄的理论,才最为适合**。

……

“各位同学,今天是我们讲明朝的最后一课。其实关于明朝,他还有许多许多可以讲的。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太祖皇帝朱元章……但这一些人物早就被不知道多少历史学者,专家研究之后又研究。所以,此前的这一些课,大都时候我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

从少林寺回来。

按照计划,双庆大学那边,江宁还有最后一节课。

“这一些小人物有的只是当了九品芝麻官,有的连官都没当,只是一介布衣。有的,甚至也没有什么功名。有的,可能在历史上不起眼。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他们在当时的世界里并不是那么的耀眼,但几百年之后,或许他们比之帝王将相还要出色。”

“所以,今天最后一课,我们还是聚焦小人物,这位小人物是谁呢,他叫做陈振龙。”

江宁在黑板上写下了陈振龙的名字。

接着,江宁继续说道:“可能大家对于陈振龙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甚至,翻阅典籍,也未必有他的名字。但是,正是因为他,才让明代一众百姓有了一种全新的口粮。”

“江宁老师,是番薯吗?”

这时,有一位学子举手说道。

“是的。”

江宁点头:“不错,就是番薯。我们知道,在我国原本是不产番薯的。番薯的产地是在北美洲,直到明代的时候,才引入到我们国内。只是虽然番薯被引入到了我们国内,可到底是谁引入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