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引进占城稻(2 / 3)

跑了,沈括瞪大了眼睛:“你个该死的苏辙,居然抢跑!”

沈括双腿夹马肚皮紧追不舍。

灿烂的夕阳把俩人包裹其中,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影子。

越南,属于热带,热带的粮食作物能否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大宋境内种植成功,绝对是个未知数。

占城稻对土壤的要求,温度的要求在种植之前都必须进行仔细研究,形成有效的参数。

搞科技和搞**一样,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干好的事,更不是你品德高尚就能完成的事。

就像王安石,他个人品德没有问题,出发点也是为公不为私。

若他只是个文人,这样的品德和气节当然值得人敬佩,可他要做大**家。

大**家必须要有统领全局的本领,还要心胸广阔,海纳百川,让下边的人认同你,心甘情愿跟着你干,更要调和各个阶层的矛盾。

偏偏王安石碰到反对声音就是一味打压,把同僚得罪得透透的。更糟糕的是他伤害了底层百姓,也损害了大地主,高门权贵的利益,所以到最后他一定是孤立无援的。

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形成系统客观的认知和数据才是搞好一切的关键。

这句话用在科技领悟适用,在**领悟同样适用。

这不,沈括就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克。

他带着人远赴越南对占城稻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解。

随后他选择了两个试种点,一个在亚热带的广州,另一个就在温带的开封府。

一千年前的大宋和21世纪地理环境和气候很不相同,天文历法也有一些误差。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沈括结合二十四节气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农耕历法,更好的指导农民的种植和生产。

春天,占城稻开始插秧,苏辙和沈括就带着妻儿、朋友一起来到了郊外,踏青、种田两不误。

这种热闹的情景本是少不了苏轼的,可是现在他忙得可抽不开身,因为他刚被皇帝任命为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考务工作从准备、考试、阅卷等要持续好好几个月,而且考生们在进士科之前还要通过两轮考试,才有资格参加。

苏轼作为文坛的新领袖,这种工作显然是最适合他的。

只是令他头疼的是,王安石为了进行所谓的人才选拔改革,编纂了《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对经学的批注和注解,其编纂得很是仓促,是王安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