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光绪龙洋(2 / 3)

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和其他税收,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

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

这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明代银币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

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

小锭的银币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及地名。

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

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

明代的各种大小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

>

清朝银币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币也有自己的名称。

大体可分为4种,第一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

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

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

第四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成色可达到9.6-9.64成。

再就是清代银币,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

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胡建、弯弯、江浙、大海、南湖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

光绪八年(1882),林吉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

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粤省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

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

宣统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