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遍身罗绮者(4 / 11)

家缫丝厂,已有60年生产历史,1600多名职工,八四年的利润只有30多万元。

丝绸行业劳酬脱节、福利差、奖金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又多是女工,她们上班站立时间长,动作频率高,眼、手、腿不停运动,思想高度集中。

如缫丝工眼不离绪,手不离茧,每分钟要做130个动作;丝织挡车工每班工作频率高,而且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丝绸车间噪音一般在90-101分贝,超过国家规定的85分贝;灯光昏暗,相对湿度高,容易生职业病。

因此,丝绸行业出现了三难——一是招收新工人难,每逢招工,其他行业报名者门庭若市,而丝绸行业却冷冷清清,不少厂长担心地说丝绸行业将后继乏人;二是在职职工稳定难,离心力大,要求外流;三是利润少,退休工人多。

同样在八五年,《经济新闻报》上又刊登了一篇报道——真丝绸变成真是愁。

说是杭市丝绸生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与秀丽的西湖风光相媲美而闻名中外,因此,杭市的丝绸行业成了杭市经济的一大支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4年杭市生产的绸缎有15个大类,200多个品种,近2000个花色,绸缎的总产量占全省的46%,印花绸占全省的45.5%。

近20年中,丝绸行业上缴国家的税收,相当于1984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的6.9倍,创汇15亿多美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丝绸行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使杭市这个世界闻名的丝绸之府变成“丝绸之苦”。

近几年,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议价供应,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丝绸产品出厂仍执行66本,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影响生产发展。

如每担鲜茧生产成本1984年比1979年增加了五成还多,而收购价格多年不变,蚕农实际收入下降。

据余杭1981年对几种主要作物的典型调查,每亩纯收入,蚕桑比络麻少收入35%,比棉花少收入29%,比淡水鱼少收入26%,这种不合理的比价状况更趋明显。

蚕农纷纷抱怨:“养蚕只能致穷,不能致富。”

因此该县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逐年下降,1984年桑园面积比1979年减少25%,蚕茧产量减少38%,导致丝厂原料不足,全市虽已先后并、关了四家丝厂,仅存的几家丝厂仍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