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遍身罗绮者(5 / 11)

半饥半饱状态,部分缫丝机被迫停台转产。

陈旧的生产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

目前杭市市缫丝厂有3/4的机台还是立缫机,更突出的是还有800多台旧式铁木织机和三万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尚待改造,解放后新建的全国最大的杭市丝绸印染联合厂,至今仍在沿用30、40年代的老设备,在技术改造上,工厂陷入既无钱、又无权的困境。

企业留利很少,职工收入很低,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以1984年为例,市属预算内丝绸工业实现的利润除去交纳所得税、调节税和归还贷款之外,企业留存部分再交15%的能源建设基金等,净留利润不到982万元。

在这么一块很小的留利中,既要用于全系统22个全民所有制生产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和后备基金,又要用于25000多名职工的奖励金、福利基金,企业根本无力进行技术改造。

职工生活福利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工资水平不仅低于某些新兴工业,也低于50年代的水平。

因此出现了“老职工稳不住,新职工招不进”的状况,技术人员外流趋势持续恶化,苏省的情况和浙省相似,说明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性质不容轻视。

八六年四月,还是《经济新闻报》刊登了一篇文章——1万吨厂丝积压之谜。

说是同年的一月,丝绸协会成立大会举行,会上传出的好消息是:建国以来丝绸业已为国家创汇100亿美元,上交利税100亿元,农民收益100亿元。

同时,也传出了决策高层的权威论断:“由于近几年来茧丝增长速度高于内外贸易所需,已造成厂丝积压1万多吨,因此,目前对发展速度在适当控制中。”

同时,会议上领导宣布行政方面已决定三项严峻的政策措施:

一、1986年春季开始降低茧价20%,并实行限量收购;

二、对夏茧和早秋茧作为绢纺原料收购;

三、对缫丝厂的计划外所产厂丝,国家一律不收。

于是,会议就在忧心忡忡和蚕宝宝要吃苦头的叹息声中结束。

四月中旬,丝绸总公司和国家物价局联合向全国约四十多个单位发出贯彻三项措施的行文,在人们口头上就成为“多一粒茧子不收